作者 Kakoli Majumder
一旦論文遞交給期刊後,會經過技術審查,在這個階段期刊編輯或編輯部成員會進行初步檢查,審查的結果可能有:
-
未審退回:如果編輯認為論文不符合期刊關注的範圍或是沒有達到期刊的標準,便有可能在未送交同行評審的情況下將稿件退回給作者。論文也有可能在這個階段因為太多語言錯誤被拒稿,對於非以英語為母語的作者來說,要特別小心,期刊一般都會通知作者被退回的原因,如果是語言相關的問題,作者還有機會在重投或改投前改善。
-
建議改投其他期刊:編輯有可能覺得論文不適合該期刊,建議改投到同出版社下的別家期刊,通常這個移轉的動作會在期刊內部進行,只需要得到作者同意即可。有時候編輯也有可能建議改投不是同出版社的期刊,這時候作者就必須自己決定是不是進行其他期刊的投稿。
- 送交同行評審:在經過初步審查後,如果編輯認為論文符合期刊的範圍和投稿要求,就可以送交同行評審,一般會有二到三位評審員來進行審稿。
論文送交同行評審後會收到審稿人的建議與意見,根據審稿意見,編輯會對投稿論文做出最後決定,雖然同行評審的建議對期刊編輯來說很重要,但也只是參考而已,並非最後決定,最後的結果還是要看編輯,可能的情況有:1.雖然審稿人對論文提出負面意見,但編輯相信論文的可信度決定接受論文,或者2.即使審稿人給出正面反饋,但編輯認為論文不值得發表而決定拒絕。
針對同行評審過的論文,編輯可能做出的決定有:
- 直接接受(accept in its present form):期刊將會發表原始論文,不需任何修改,不過很少有論文會收到這個決定。
- 小修後接受(accept with minor revisions):亦稱為有條件接受,這表示論文需要進行一些小幅度的修改後方能接受,這個決定也不是非常常見,收到這個決定的論文,可能不需要再經歷審稿,通常期刊編輯會自己審閱核准,不過,作者必須要記得「小修後發表」, 不代表保證接受,前提是期刊編輯對修改的內容滿意。
- 大修後接受(accept with major revisions): 如果編輯認為論文被接受前需要大幅度的修改時便會做出這個決定,作者在遞交修改稿時必須要附上審稿意見的逐條回覆,修改後的論文也有可能再度送交評審,通常會交給同樣審稿人,不過編輯也有可能選擇不同的審稿人,第二輪的審稿(有些期刊稱作“再審稿”)的結果是根據作者針對審稿及評審意見的修改還有回覆的完整性,如果作者沒有謹慎回答所有的意見,有可能需要再進一步修改,最糟的情況有可能是拒稿。
- 修改後重投(revise and resubmit):有時候論文被拒了,但期刊編輯會表現出重新考慮的 意願,論文可在修改後重新作為新投稿提交,如果作者願意接受的話,必需根據審稿和編輯的意見深度修改論文,然後再重新投稿同一家期刊,這次的再投稿必須準備一封信函,提供第一次投稿的稿件編號還有根據審稿意見進行了什麼修改,編輯會檢查修改後的論文還有信函,必要時將論文送交新一輪的評審。
- 拒稿(reject):這是直接拒稿的決定,大部分時候就算論文進行了重大修改,期刊也不會接受。
期刊的決策過程確實冗長且複雜,作者很多時候也不清楚中間可能會出現的狀況,當然不同的期刊會有不同的系統,也有可能有不同的用詞,上面提及的是一般常見的結果,如果你有更進一步的疑問,可以參考期刊決策過程常見問題,如果疑問還是沒有解決,歡迎向Eddy 博士提問,Eddy博士與他的發表專家團隊很樂意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