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Sneha Kulkarni
撤稿是一種提醒學術界某論文可信度有問題的方式,所以也代表著論文不該被當作研究的有效基礎而引用,不過已撤稿的論文即便在聲明撤銷後,仍持續被引用很長一段時間。
根據哥倫比亞密蘇里大學訊息科學與學習技術學院教授 John M. Budd 的研究指出:撤稿論文經常被引用,而 Scholarly Kitchen 的 Philip Davis 所進行的研究也得到類似結果,為什麼呢?
大部分的研究人員都會想要避免引用到已撤稿的論文,但基本問題是缺乏撤稿資訊:許多期刊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對撤稿論文及時採取動作並發布撤銷通知。有時候期刊會花上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進行調查來證明研究不可靠,然後才做出決定,有時候則是作者拒絕接受撤稿,這種情況下,研究人員極可能因為不知道論文被撤銷了而繼續引用;而期刊想要保護自己的聲望而不願意公開發布撤稿消息的心態讓這個情形更加惡化。甚至 Google 搜索結果會直接鏈接到論文的 PDF 檔,跳過撤稿資訊。
即使期刊發出撤稿通知,他們也沒有遵守發表道德委員會(Committee on Publication Ethics,COPE)提供的指南,COPE 提倡撤稿資訊應放在期刊電子與印刷版的明顯位置上,所有與該論文相關的線上版本(包含摘要、全文、PDF 等)都該註記『已撤銷(retracted)』字樣以及撤稿原因,不過期刊出版商認為沒有辦法總是遵守這個規則,因為網路有太多取得研究論文的管道,這使得撤稿通知的傳播更為複雜,而那些已經被下載儲存在個人電腦或單位資料庫的論文,更是超出期刊可以控制的範圍。
雖然有諸多限制,許多專家認為說到底還是研究人員自己要小心選擇引用的研究論文。隨著研究產出量的急劇增加,研究人員很難知道該領域內所有的發表論文。不過,如同 John M. Budd 所臆測的,有些作者根本沒有意識到好幾年前就被撤稿的論文,也就是說他們並沒有透過期刊網站來取得原始論文,而是用其他不那麼可靠的方式來取得論文。研究本該奠基在可信且研究完善的事實上,但在這場發表的競賽中,作者可能會忽視自己在這方面該肩負的道德責任,這不止會傷害個人聲譽,也會影響到科學研究的進步。
為了破解這個問題,Phil Davis 建議出版社針對文獻回顧與引用的不同階段採取以下策略:
- 發現:在搜索及檢索階段,於文獻與引用文章上放上撤稿資訊,藉此提示讀者。
- 閱讀:利用 CrossMark 或類似服務來提供論文狀態更新
- 寫作:善用搜索功能與文獻管理工具(如Mendeley、EndNote)
- 整合發表:在審稿過程中偵測引用文獻中是否有撤稿文章
就本質面上來看,學術溝通應該要更加透明,讓出版社與研究人員互相交流,撤稿通知應在期刊所有可能的管道中流通,作者應確保自己引用的文獻是最新且可信的。